環境部初步統計近8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各污染物濃度均呈現下降趨勢,空氣品質不良(AQI >100)天數比率由15.09%下降到6.35%。細懸浮微粒(PM2.5)年平均濃度從105年的20微克/立方公尺降至112年12月的13.8微克/立方公尺,整體改善幅度達3成以上。
環境部指出,雖然污染物整體呈下降趨勢,但112年PM2.5和臭氧年平均濃度較111年上升1.4微克/立方公尺和1.8ppb,紅害站日數下降。主要原因是環境風速低,臺灣中部和南部地區日降雨量較少,在低風速、少雨的環境條件下,細懸浮微粒不容易擴散,造成局部污染物累積。當東風吹起時,加上高溫和穩定的氣象條件,臭氧前驅物質在臺灣西半部積聚,透過光化學反應促進臭氧生成。
環境部表示,近年偕同各部會推動各項污染改善工作,相較於105年排放量,整體工廠及交通污染排放量分別減少38%及30%,並實際反映在空氣品質改善成果。環境部陸續執行各項污染改善計畫,包含105年「清淨空氣行動計畫」、106年「空氣污染防制行動方案」及第一期(109年至112年)「空氣污染防制方案」,推動工廠、車輛、船舶及民生逸散等各面向措施。其中,與經濟部共同推動國(公)營事業(包含中火、興達、中鋼、台船等)減量措施,有效減少超過5成空污排放量;同時推動商業及工業鍋爐汰換更新,改使用天燃氣,使用燃燒生煤及重油的鍋爐占比由6成降至2成以下;同時積極推動淘汰老舊車輛,其中大型柴油車汰除近5成、達7萬輛之多,老舊機車則由698萬輛降為266萬輛,減少62%;另持續改善濁水溪揚塵,減少裸露地面積77%,揚塵事件日從106年的59次下降到112年的4次,改善幅度超過9成以上。
環境部進一步說明,近年來在中央與地方共同合作下,我國空氣品質改善已有初步改善成果,但仍有區域性與季節性空氣品質不良的問題,指標污染物亦由PM2.5轉變為臭氧,因此未來第二期(113年至116年)空氣污染防制方案,將強化精準治理作為,增訂全國臭氧8小時紅色警示站日數較108年減少80%及中南部區域PM2.5達到15μg/m3以下目標,並連結國家淨零排放政策,實現減污減排措施,持續提升國內空氣品質,保障國人健康。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2.file-static.com/) | Powered by Discu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