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隱形戰鬥機的剽竊、倣製、與自主研發-廿一世紀 [打印本頁]

作者: jjjsub21    時間: 2024-12-19 02:26 PM     標題: 隱形戰鬥機的剽竊、倣製、與自主研發-廿一世紀

本帖最後由 jjjsub21 於 2024-12-19 02:31 PM 編輯

[attach]140860261[/attach][attach]140860262[/attach][attach]140860260[/attach][attach]140860263[/attach]


隱形戰鬥機的剽竊、倣製、與自主研發~廿一世紀


心得:



當收集資預備寫有關新世代戰鬥機研發和未來空戰等文章的時候,我遇到了KF-21。有趣的是,它看起來很像土耳其新一代戰鬥機-可汗KAAN,而兩者的氣動外形又與 F35 非常相似。這引起我很大興趣,亦同時勾起了一連串的疑問; 於是除了構思其他關於未來空戰和下一代戰鬥機的文章外,我還想以KF-21作實例,分享對二線大國研發新型戰鬥機的看法。早前已在一些文章分享了一些原則性方向性或政策方面的議題,本文想從其他方面引用例子來談談這個問題。



「自主研發」的現實是什麼?「真正」意義在哪?



KF21及倣製


**授權製造、倣製、抄襲、剽竊…它們的表象相近,但內涵天淵之別; 注意現在不是戰時啊!



人人可造出隱形戰機

當先進的3D打印,先進的3D掃描器等等早已投入工業使用;加上已非常進步的數碼工程科技,再配上人工智能;似乎任何有實力的國家或企業集團,甚至大富豪,都可以利用這些技術製造出一架外表像隱形戰機的飛機。



更誇張的說如果有錢,你也可以將那些遊戲機中的超級戰機或「隱藏版」戰機或想像出來的戰機都製造一架。平的可造出精緻風洞模型,有錢些可製造1:1比例模型; 再闊綽的可打造出一架外表像真,內涵粗淺可飛上天的玩具!



於是北韓、伊朗及其他都聲稱造出了自主研發的隱形戰機原型。




名與實: 第五代戰鬥機


在十多年前吧!有關戰機世代的劃分,特別是有關四代機五代機的劃分曾經引起了一輪網上的舌劍唇槍。概括而言一種是蘇俄的劃分方法?另一種是西方的劃分方法。個人不是軍用航空歷史的專家,對這些世代劃分也不太感興趣。名背後的真像是「實」,實----是有真正的內涵的而不是表面一個,數字或稱呼。



今天你可以叫這架戰機是31哥,下一次你可以叫這戰機是35哥,然後再下一次同樣是那架大同小異的戰機你可以叫他45! 俄國人很有意思,為甚麼他們研發的那隱形戰機叫57呢?哦!因為,22加上 35 ,不是等於57嗎?厲害吧!那麼再新生的只有模型及短片展示的75??我那大胆地估計一下,因為他呢比57更先進,所以將兩個數字前後排序顛倒過來就變成75了!有趣吧,但你認為這樣給戰機編上一個特別的號碼,很大的數字就是代表了她的先進性嗎?



F15鷹式戰機、F14雄貓戰機、蘇-27、英國德國的颱風、法國的飈風,這些戰機都代表了他們那一代即冷戰末期最先進的戰鬥機。各有千秋。



直到ATF program的産物F22誕生!(YF22YF23,這種講法公平些)



美國人的猛禽F22承先啟後!要知道猛禽的先進性,可以ATF這一個計劃的標準及高要求來深度認識,整個計劃的來龍去脈,足以令人領略到美國人從80年代90年代怎樣看21世紀的空中作戰。而F22猛禽用上當時最頂尖的科技做到了美國空軍為ATF訂出來的高標準和要求。事實上這就是一個里程碑!一個標準! 打開了新戰機時代,並立下了新時代戰機的標準。



承先的F22,啟後的F35…(YF22,1990試飛,2005年開始服役; 而JSF(Joint Strike Fighter)計劃2001年由洛馬正式贏得合同,F35A在2006年首度試飛。



F22量産走出台前,閃電II--F 35戰鬥機研發計劃如火如荼展開: JSF計劃在設計及研製方面,在工程上更廣泛及深度地應用新科技; JSF在戰鬥機功能上不追求F22級數的隱身性能及超機動; 而是追求更強的電戰感知能力及聯網作戰能力(CEC)。那是劃時代的,是1990展開ATF計劃時所沒有的科技…JSF展開的時候,那些新科技變得更先進更可靠!



美國人的F35再一次承先啟後。當然,那只是一個開始,如果科技繼續進步而又沒有有效的反制措施;那麼,將來空戰的模式,顯然會因為那F35所展現的感知能力及聯網作戰能力而進入另一個時代;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當然有人可以生氣地說,我們有自己的標準,讓洋人的標準見鬼去!



我沒有飛戰鬥機的經驗,借用一些轉飛F35的機師的說法就像由使用其他手機轉用apple及由駕駛傳統汽車轉駕Tesla…



正如冷戰末期以致21世紀所顯示那樣,當中程空空導彈變得更加可靠,射程更遠,更加有效,並由半主動雷達導引進入全主動雷達導引時代(AIM-120 AMRAAM)



那個纏鬥時代(Dog Fight)…甚麼極致的以超機動為標準的時代結束了。那些甚麼超級機動動作,只能留待航空展上表演用,就像馬術只留於運動和馬戲團表演,因為再厲害的馬術加上彎刀,也敵不過馬克芯機關槍。到底中程空對空導彈,對於兩架迎頭相遇的戰鬥機,命中率有多高?可發射導彈多少次?大家可以各自問一下你手上的人工智能(Ai ),那可以純粹是一個數學的問題經過換算她會告訴你可能的答案。新時代的來臨,就要有新時代的戰術。B1B騎兵轟炸機再厲害,你也不會叫他去施展他的絕藝,超音速超低空突防進行轟炸吧!



「自主研發」?日本人的F2和韓國人的KF21


首先回應一下一位網友在另一篇文章中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到底3D技術打印出來的戰鬥機的強韌度足夠嗎?



As I know現在仍然未有人將整架真正飛上天空的戰鬥機單靠3D技術打印出來。現在打印的是部件、零件、一體成形等技術;到了21世紀這個時候,這些都不是新科技了,只是比過去更先進、成本低而且更有效和可應用範圍更廣,特別近十年3D打印技術及各種數碼工程技術的突破;所以不少飛機的零件當然包括戰鬥機的零件、部件都是打印出來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看看社交媒體上土耳其人怎樣展示他們利用這類技術打造出一系列無人機,而美國海軍的大型船艦均有相關器材用以航行途中, 打印部件作保養、及緊急維修之用。(最新20241219日更新: 德國人成功用3D技術打印出火箭發動機並成功試飛!)



此外,3D打印技術的先進性及廣泛應用,大大降低了初號機的製作成本及製作時程。而且整個模型的試驗、反饋、及調整更加便捷、更加有效。這方面已有另文論述


[attach]140860264[/attach]

大家可以看一下附圖如果把飛機上的圖標抹去,是否也很容易認出那是KF-21?這到底是F 35還是其他戰鬥機?例如土耳其人的KFX?單憑外表看一眼就可肯定分辨。那是十分有挑戰性的,因為他們就像是孿生兄弟般。Ha!




那麼相像的戰鬥機,一定是後者抄襲了前面的了!?當科技走到這年代,個人會選擇用模仿、參考這些詞彙來形容和表達



要肯定一款武器是否抄襲,當然可以有一番唇槍舌劍或者強辯,特別當某常常高調說甚麼自主研發或獨創和天下無敵!


事實上在戰鬥機的研發上,除了甚麼情報收集,技術參考,單就科學理論、現有科技、和現實選擇而言,新時代的中型戰鬥機,他們的外表應該是會相像的!Ha



作為一款中型戰鬥機而且要兼具一定程度的隱形功能,相信也就是像F35或者F 22那般的外型了!事實上美國人已將21世紀的框架在20世紀末劃了下來;雙引擎的戰鬥機要有隱形功能,就會像F22 ;單引擎的戰鬥機要有一定的隱形功能就會像F 35 ;要麼就是他們倆的合體!那是科技的原因。相反而言,如果有一隻隱形戰機她的外型跟F 22F 35有很大不同,那真要好好考究一下,他到底怎樣達致像F22F35那樣的RCS(Radar Cross Section)最佳值?




所以,可以這樣說,如果要研發的是一架中型戰鬥機,那麼無論是單發發動機或雙發動機的選擇,相信外型都會有七八成與F35相似。當然相似也需要有一個定義,不過就我個人的判斷,無論是日本的試驗隱形戰機心神(因是一個試驗機所以十分小巧),韓國曾經不斷推出兩三款不同名稱的隱形機概念圖,甚或土耳其的TFX等等,外型都與F35相似。



顯然F 35的氣動外型是中型隱形戰鬥機的最佳佈局。如果真要想找出一些與F35沒有那麼相像的隱形戰機概念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1.     英國人在不同階段的隱形戰機概念圖;

2.     日本人繼心神後的Mitsubishi F-X 或坊間自己想像的Night Falcon F16改;

3.     及法國人最新隱形戰機設計1:1模型;

4.     JAS 的X plane( 早期型 )



他們的氣動外形相對較少F 35的影子,注意!不是沒有…



話說回來,看了KF21TKX,最令我感慨和不解的,是那些將要研究新世代戰機的中等國家,何苦在初始時再要花那麼多時間在氣動外形構思上花大功夫大氣力呢?不如省卻那些時間和精神及人力物力吧,一開始就應該深入研究F 35然後捨短取長,參考人家成熟的構型。你看,土耳其人2010年開始立行研究新世代隱形戰機,韓國人也差不多在同時間開始立項研究,花了那麼多,最後弄出來可以開始製造的初號機的構形,還不也是F35的孿生兄弟!何不直接些?當然這種方法或捷徑,也可以說是失去了建立基礎航空科學及科技的機會,所以問題在於: 一個國家是否想省錢,省時間;那是一種策略上有不同考慮的取捨,有一利就有一弊的問題。I really want to make fully understanding of what is it…so…I pay…




明顯地作為軍事航空科技的一哥,美國人已經於20世紀末,為21世紀初期的新世代戰機劃定了框架,雙引擎的發動機隱形戰鬥機會像F 22 ;單引擎的隱形戰鬥機會像F 35;要麼就是他們的合體!看KF21 TKX



「自主研發」這民族大義的金牌經常被不同國家高舉樹立在道德高地上招人膜拜,除了口號它的內涵實在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什麼叫自主研發?它對國家的利益在哪裏?



日本人的F2

談到自主研發,不期然令我想起上世紀日本人的F2!經過很多波折,那時候在政治及技術等等因素的壓力下,日本人構思中的F2最終變成了放大版的F 16 !如果說甚麼自主研發是必須由自行設計到自行製造出來才叫達到的目標,而創新是塊大獎牌,那麼從表面上看日本人的F2完全失敗!但失敗表象的背後到底日本人成就了甚麼呢?



A.     數位飛控系統

F-2的數位飛控系統是由日本自行研發的。該數位飛控系統是由日本航空電子(JapanAviation Electric)和Honeywell(前身為聯合信號公司)共同開發的。這一系統包括控制增強、靜態穩定和在機動過程中的負載控制等功能。日本自主開發F-2的數位飛控系統是基於,美國政府拒絕釋放F-16的計算機源代碼後,日本被迫自行開發自家的飛控軟體。最終透過F-2這項目,日本人透過外來技術支援,研發出自家的數位飛控系統並掌握相關技術。



B.     先進複合材料的應用

F-2在其結構中廣泛使用了一種碳纖維增強聚合物(CFRP),特別是在機翼部分。這種材料不僅減輕了機身重量,還保持了結構的完整性。當然初始應用一定有問題…裂紋; 透過CFRP的實際應用,代表了更多的認識、更多的掌握相關材料技術,透過應用,獲得了重大進步。



C.     共固化翼技術(Co-Cured Wing Technology)

--2引入了「共固化技術」,這是在生產戰鬥機中首次應用此技術。該技術涉及在自壓機中共同固化機翼的外殼、主梁、肋條和翼尖。這種技術不僅減輕了重量,還提供了更好的空氣動力學性能和結構性能。


共固化翼技術與翼身融合技術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性,並且成了現代航空設計中的重要角色。這兩種技術都可以應用於軍用和民用飛機的設計中,並且都能改善飛行性能、降低油耗以及提高隱身能力。有了1就有2、3、4…



D.    AESA

日本人的F2是全球第一架配備AESA雷達的戰機!

F-2配備了「J/APG-1」雷達,這是第一款成功研發可安裝在戰鬥機上「操作應用的「主動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這項技術比此前「傳統雷達」提升了目標檢測、跟踪和抗干擾能力,顯著增強了作戰效能和戰場態勢感知。


日本人成功了,由理論到實踐,由材料到應用,成功地將AESA放在戰機上。當然作為第一款安裝在戰機上的AESAJ/APG-1雷達遠飛完美,根據後來的自衛隊成員分享,那新款先進雷達經常出現問題,包括: 丢失目標,容易過熱,在對陸對空切換時,常常會當機及失效,這些都是令人頭痛的問題;據說還有一段短時間他們將其他作戰雷達換上正在初次使用的J/APG-1雷達。但是最終這路子走對了。科技就在這條路走下去,當然越走越精準。到了今天AESA已成為先進戰機的標準配備。而討論AESA在戰機上的應用和發展,離不開談到最早的第一個實踐者---日本人他們的做法。這就是創新。



上面談到的技術在應用層面,都是首次使用,有突破性的意義。



透過F2項目,日本人維持了軍事航空研發的動量,保持了甚至提升了當時日本的軍事航空科技的技術能量;當然同時也保住了研發的團隊。



日本人很聰明,每次軍售雖然都好像吃了悶虧花了大錢,但其實他們這個大錢往往是花在提升自身科技能力,拉近與尖端國家距離的投資,而不是只買包子不買技術的冤大頭。



韓國人的KFX/KF- 21



根據韓國軍方所說,KF-21已於20243月順利通過最後一道關卡,就是極端環境測試,因此已進入量產階段。期望第一批量產的KF 21將於2025年末到2026年之間出廠及服役。



KF 21根據韓國軍方自己及西方媒體所所論述,他們評價它是一隻4.5代戰機,他們的論據主要是因為KF 21第一批次並沒有裝置內部彈倉,所以未能達到傳統論述中隱形戰機級別的RCS



個人認為那是韓國人研發KF21的一個聰明的選擇,因為內置彈倉及從中拋射導彈在設計及工程上對新手是一大考驗,為免再耗費大錢和磋砣歲月,先繞過去是可接受的,而個人也很想知道,那空出來的彈倉空間改為油箱,可令作戰距離延展多遠??



没有在第一階段量產型中設內置彈倉,正好從側面反映,這延宕和爭議的項目怎樣走上快車道。




KFX/KF21的目標

KF21的初心:

就戰機本身而言:

1.     KFX/KF21的整體能力要比F16強; 但可以不及F35

2.     隱形

3.     超音速

4.     裝備AESA

5.     雙發動機

6.     空優為主



就整體KFX/KF21項目本身而言:

1.     國家籍KFX/KF21建立戰機設計能力

2.     拉動航空軍工與國際一流大廠的技術差距

3.     本土企業必須高參與; 期望可以在最少的海外援助(oversea support)的情況下完成研製先進的中型戰鬥機

4.     降低技術風險

5.     有效控制成本

6.     全計劃可分階段逐批次提升能力及向更高檔次邁進



上述有些是天下間軍武研發,人人會喊的慣性口號,但韓國人對內彈倉、隱形和AESA的處理和取捨,見証了他們重視及認真看待上述原則的程度。



KF21的隱形取捨!

因為KF 21並沒有將時間和金錢,重點花費在研發內置彈倉,所以它就只可以被稱為4.5代戰鬥機,而不是第5代隱形戰鬥機。KF21在技術工程及成本取捨上,選用了半嵌半埋式的彈倉。繞過了麻煩的內置彈倉挑戰,自然大大降低了技術風險,可快步前進。對一個已十分十分遲宕拖拉的項目,這是個百份百明智決定。



而走到今天,其實我們要反思的更是「隱形」功能,在講求無人機聯網作戰及陸攻導彈越射越遠的時代,「隱形」的重要性在那?效能上是否隱形戰鬥機就百分百可以完全令4.5代戰鬥機在空戰中陷於絕對劣勢? 那是需要實戰來證明的!而在真正實戰之前,我們只可以用認真、嚴近乎實戰的演練來找出答案;到底兩者之間,因技術規格高低而帶來的戰術上的優劣,是否沒法彌補?同時在整體考慮上包括: 研發成本、操作成本、未來升級裕餘等,是否值得花大大錢追求第五代全隱形戰機。



背境及立項

20013月當時的韓國總統金大中在韓國空軍學院的畢業典禮上首次宣布KF-X計畫(KF-21的前身) ,目標是開發一款先進多用途戰鬥機,取代韓國空軍中老舊的F-5E/FII戰鬥機和F-4D/E幽靈。提升韓國的本土防禦能力,減少對外國戰鬥機的依賴。



然而不同階段的評估報告,都對項目抱持悲觀和負面的態度,大錢花了竟無寸進,連定型也談不上。方方面面的技術及工程關卡太多太難…(設計演變:   -KF-X計畫經歷了多個設計概念,包括C103(類似於F-35)和C203(類似於歐洲戰鬥機可參見附圖; 圖中6架概念機,2架是雙座教練機…an interesting topic too)。


政界和民間的批評聲音此起彼落…(參看附圖)



2002年韓國政府購買了40KF15並在約三年後交機,根據合約波音同意將作部份技術轉移;2006年韓國政府跟洛馬談妥了KF-16項目; 這一次洛馬要在技術上扶助韓國公司可對KF16深度保養、維修; 及後更爭取到本土授權生産。這兩個項目,特別後者,透過技術轉移大大提升了韓國的航空工業實力。



時間到了2015KFX正式定型並稱為KF-21(2001開始); 由韓國航空航太工業公司 (KAI) 負責研發生產。 (KAI 也是KF16的本地授權生產商) ; 而整個KF-21項目,其中一個主要的技術支援提供者是ockheed Martin


2015年正式開始開發KF21(當時民間還在沸沸揚揚討論不同機形)



2019年官方表示因應北朝核威脅及挑戰,決定以70億美元購買40F-35A戰鬥機; 在那交易協議中,雙方曾表示希望技術轉讓能支持南韓的本土戰鬥機開發計劃,即KF-X計劃。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將提供某些技術,以協助建造KF-X戰鬥機。最後據說在韓方要求的25項技術轉讓中,其中四項關鍵技術被美國政府拒絕,其中包括AESA…(  而韓國則2023再用約30億美元多買20架。此外再追加20億美元將早期購入的25F35A升級到被稱為完全版的Block 4)



一面研製自家品牌,一面外購F35A(同時尋求技術轉讓)


-

-  2021 4 第一台原型機(prototype) 公開亮相。

-  2022 7 月進行首飛。

-  2023年所有6架原型均投入試飛及進行武器試射

-  20243月順利通過最後一道關卡,就是極端環境測試,因此已進入量產階段。期望第一批量產的KF 21將於2026年出廠及服役。





現在正生産的第一批次KF-21:

總重: 17,200kg

最大起飛重量: 25,400kg

發動機:2 × F414-GE-400K渦輪扇發動機

(每具發動機提供57.8千牛頓(13,000磅)推力,使用後燃器時達到97.9千牛頓(22,000磅))


最大航程:2,900公里

最大航速:1.81馬赫



武器

~1門機砲:M61A1 20公釐火神式機炮

~擁有10個武器掛架( 包括内嵌/半藏式4個,參見附圖)

~最大有效載荷:7.7


*單位造價:6,500萬美元(注意項目跨度大,子項目多,網上外流資料少) ;


整個項目最新批出到2028合計58.5億美元,製造40KF21



韓國政府長時間投入KF 21項目的收獲及價值


~KF-21的自家成品率已高達63-68%!



單看航電設備:

LIG Nex1研發的數據鏈路系統

由韓華系統研發的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

由韓華系統研發的紅外標定系統

由韓華系統研發的光電偵蒐系統

LIG Nex1研發的ALQ-200K電戰系統

由韓華系統研發的機載任務電腦

LIG Nex1與韓華系統共同研發的武器管理系統

由韓華系統研發的多功能顯示器

LIG Nex1研發的飛行控制電腦

LIG Nex1研發的通訊/導航/敵我辨識系統



~KF-21計畫65%的國產化率有多大意義:



1. 國內航空工業能力增強了:高國產化率(Highlocalization rate, ref 外國航空雜誌評論) 顯示韓國公司已能夠開發和生產飛機的大部分零件和系統。這令韓國的航空航太和國防工業能力進入良性循環。現在估計有 800 家韓國公司參與了 KF-21 計劃,同時為本土一級和二級供應商創造了約 120,000 個就業機會。進一步擴大了專業人才庫。



2. 補上了曾經欠缺或落伍的技術: KF21計畫大大推動了本土航空電子設備、感測器和材料等領域的技術發展。例如,韓華系統公司開發了AESA雷達、光電瞄準吊艙以及紅外線搜尋和追蹤系統。這些技術的進步將使韓國在全球航空航太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3.供應鏈獨立性:韓國 65% 的零件來自國內,減少了關鍵飛機系統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 這可以更好地控制生產過程,並有可能降低長期成本。外媒評價韓國人已成功建立自己的生產鏈路,這一點對將來軍用航空業發展很重要,而且不止於戰機開發。



4.未來升級潛力:因為本土航空電子設備和感測器技術的提升,這就有技術基礎可為未來升級KF-21提供了一條獨立的途徑,而不受外國技術轉移限制。



5. 出口機會:高國產化率可能會使KF-21對潛在出口客戶更具吸引力,因為它表明韓國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獨立生產先進戰鬥機,有技術能力彈性回應客户要求(tailored make)。在成本和政治上有更大自主權。

(參考瑞典)



6. 成本影響:注意! 雖然由於在國內創造新技術,初始開發成本及設備添置,可能會令項目成本及表面單價更高,但透過本地採購,長期營運和維護成本將會更低。此外後續項目可續用前者的軟硬建設,於是也就可令後續項目成本下降,兩者叠加,對所謂成本及投入又可另有看法。(造一艘潛艇、兩艘、四艘、八艘…)



7. 策略自主權:在國內生產大部分零件的能力增強了韓國在國防事務上的戰略自主權,減少了受到外交政策壓力或供應鏈中斷的影響。



8. 挑戰:實現如此高的本地化率可能會帶來技術挑戰,可能會導致部分專案及子項目的延誤和成本超支。(F35B 超重; F35C尾鈎)



總體而言,KF-21達到65%的國產化比率,代表了韓國航空航太產業的一項重大成就,使韓國成為全球國防市場上更自力更生和更具競爭力的新參與者。(外國航空雜誌評論)



~韓國已能自行生產FA-50教練機並已成功外銷



~事實上不少航空中等強國或工業大國,他們在軍機的研發上,都是走過這些路子的:買回來的飛機,爭取在外國技術支援下自家保養;下一步是維修;再下一步是參與升級或組裝; 再下取得許可生產證,生產別人研發的戰鬥機;再下一步是研發自家教練機; 再下一步是研發自家戰鬥機;最後才是只買外國發動機,全機自主研發。




-自主研發?? 韓國人真正在計劃中堅持的不是一個口號! 而是政策及項目原則; 他們的叫法是「本土企業高度參與」。


對於先進戰機研發,外國廠商的科技支援、輔助、合作是免不了的。現在已不是1910年代或1930年年代,甚至1950年年代。那時一架戰鬥機可以完完全全由自家產品包攬。



事實上到了今天,強如大羊,她的F 35的軟件,她的魔幻頭盔都有英國航太及以色列公司的深度參與;所謂自主研發,主要應該是指掌握核心技術。韓國能夠逐步發展成這個程度的自主研發,個人認為已算是成功了! 為將來的發展打下了很好的根基而KF 21本身亦深具改裝的潛力。而由於美國拒絕提供AESA技術支援,也由韓華系統在另一外國公司大力支援下「自主研發」解決了。



~ 為了這個項目韓國人花了大量的錢,其中有多少被貪腐了?我們當然並不知道;韓國也是似乎是一個受賄及回佣之風甚盛的社會。然而民選法治社會的好處是當時有輿論監督;監管不了也可因政黨輪替而秋後算賬; 當然另一些社會的議員; 居廟堂之上,以防貪之名譁眾取寵、肆意泄密,或無知又或刻意為之;用買家電及小汽車的角度; 來批評自主研發戰機、艦船、潛艇同樣可笑視軍國大事為兒戲這方面建議多看大羊人的GAO Report



兵,國生死之大事也,不可不察也。



KF-21的未來




~要將KF21研製或發展成一架先進的21世紀戰鬥機,還有不少技術要去攻關。包括:


1.IRST (自主研發)

2. AESA (現在雖已在外力支援下研製了第一代)

3.聯網作戰能力軟硬體研發




這些關卡都是實打實的技術,不能口頭宣稱就馬虎過去。而且這些能力要在本土近乎實戰的演習或在參與國際的演習中展現出來,並經得起考驗。作為新世代戰鬥機KF 21。不能只是外型神似! 外型相似,那只是走了一半的路。



~下一步整個KF21項目應該追求的能力應該是研發配套武器的能力,包括:各種長中短程空空導彈、巡航導彈、電磁脈沖炸彈、反艦導彈、及聯合攻擊炸藥JD AM…



~擁有維修F414發動機的能力,爭取本地仿製F414發動機的能力,並發展升級發動機的能力



~KF21不同專用型項目研究已展開,已知的有: 電戰型、對地攻擊型及無人機操控協作型。內置彈倉型亦早已開展,有說期待第三批次可用上。



~KF21---6500萬美元單價,若性能一如所言八九不離十,國際市場上絕對有競爭力。



~韓國坦克、自走炮已成功外銷了下一項熱推KF-21? 如果整個KF21項目是要提升韓國的航空軍工能力,並在國際上建立人們對韓國軍機的信心



現在顯然韓國人已向這目標邁進。


JJJsub原創



後記:



~F2-The Unwanted Baby; 由一開始他就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嬰孩!

日本航空業界及工程師的觀點是:美國人橫蠻扼殺了他們所構思的新一代戰鬥機設計; 那是當時十分流行的鴨翼佈局+雙垂尾,設計是這兩者的合體(Su33i37…?ha)。是美國人扼殺了,他們由零開始,走完全個研發過程;是美國人開天殺價!而且在所謂合作的過程中,美國人學走了他們日本人的先進電子技術——相控陣雷達技術及新型複合材料。


至於所謂技術轉讓,有一種說法是日本人根本學不到什麼F2/F16的核心技術;還記得311大海嘯之後,那18架被損毁的F2?日本人根本無法自行維修,必須依靠外力而外力又開天殺價;結果是日本人乾脆作罷,把18架戰鬥機報廢。(本人沒法就上述這說法進一步求證,以據本人所知,日本人損失的好像是八架F2而不是18這一點有待澄清。無法自行維修且作道聽塗說)



至於美國人方面,美國議員也有很多不滿:

1.         為甚麼日本人不乾脆買戰鬥機?而要求技術轉讓?而且那些有份參與所謂合作計劃的美國公司竟一股腦兒把新技術往F2身上堆去,這不是給日本人學習新技術的機會嗎?

2.         所謂共同研發日本新一代戰鬥機,為甚麼竟要美國納稅人在第一期資金中出資四成?

3.         F2用约F110-IHI-129 發動機是通用電氣 F110 發動機的許可版本;F110為包括 F-16 在內的多款美國戰鬥機的發動機。日本 IHI公司在通用電氣的技術支援及許可下在本土製造該發動機;這安排讓日本能夠獲得先進渦輪扇發動機技術的寶貴知識和專業技術。這成了他們為FX心神自行研發的兩款戰機打下基礎。




以機論機,F2雖然有那麼多的波折及枱底下的不滿, F2實際上用上了不少新技術,而且由於是F16的放大版,因此十分順利地由圖紙飛到天上去,只用了短短的四年!




作為當時的一架新戰鬥機, F2的航程與F16相若。在對空作戰模式中, F2的表現與美國戰鬥機不相上下,不輸美國F 16,那不是瞎吹而是F2經得起對抗演習的考驗。



此外作為當時的戰略及戰術構思,針對潛在蘇聯;日本人在戰略上採取守勢,而在戰術上採取攻勢而言, F2即使以低空進襲的模式,仍可在掛帶兩枚短程空對空導彈自衛以外,仍掛上四枚反艦導彈,用以攻擊蘇聯海軍艦隻。想想吧, 12F2就是48枚反艦導彈了!沒有神盾的編隊怎可能應付48枚反艦導彈的進襲?




~西方學者怎樣評價,KF21它與其他5代機相似的原因?

他們普遍認為有幾個關鍵原因影響設計,特別是隱形要求的框框。由於

TFX Kaan KF-21 的設計都考慮到了隱身能力,儘管不是追求「全面」隱身能力。這需要加上空氣動力學的考量,要軍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速度、機動性而同時照顧隱身性能; 這自然會導致了 TF KaanKF-21F-22 F-35 都採用了某些氣動外形設計,例如混合機身、前緣根部延伸等。




~那些年大羊人「坎大哈野獸」被誘捕(5 Dec 2011),伊朗人隨即表示將拆解複製,結果一年多以後真複製出外形貎似的RQ-170,然後然後就没有然後航空軍工及電子戰一樣,保留了70年代色彩; 反而自家的土製自主研發「見證者360」技驚四座!利害了!




祝大家聖誕快樂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2.file-static.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