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rgba(0, 0, 0, 0.87)]你從小就是一緊張就鬧肚子的腸躁症受苦者嗎?
[color=rgba(0, 0, 0, 0.87)]腸躁症全名為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在全世界全年齡層的盛行率約4~10%,台灣盛行率則高達10~23%,儘管腸躁症常造成患者生活的困擾,但只有15%的患者會尋求治療。
[color=rgba(0, 0, 0, 0.87)]一項針對老鼠的研究,發現壓力引發腸胃不適的機制,這項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何壓力大時,人們容易感到腸胃不適,甚至情緒低落。
秘密通信,腸腦聊天頻道[color=rgba(0, 0, 0, 0.87)]腸腦之間會互相影響,並非新鮮事。
[color=rgba(0, 0, 0, 0.87)]在某些壓力下,大腦會刺激分泌荷爾蒙,這可能引起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等腸道疾病。而腸道中的某些細菌也會釋放化學信號影響大腦和行為。
[color=rgba(0, 0, 0, 0.87)]但腸腦之間神經溝通的途徑,卻並不清楚。
[color=rgba(0, 0, 0, 0.87)]為了進一步了解,德國圖賓根馬克士普朗克生物控制論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德亞拉烏(Ivan de Araujo)與同事,將研究焦點放在小腸壁上的布倫納氏腺(Brunner's glands)。過去關於這個腺體的了解很少,只知道它會分泌鹼性的碳酸氫鹽黏液,以保護十二指腸免受胃酸味的侵害,並且含有大量的神經元。
[color=rgba(0, 0, 0, 0.87)]德亞拉烏團隊發現,移除老鼠的布倫納氏腺會使牠們更容易受到感染,引起發炎反應和可能損傷組織的細胞。研究團隊在人類身上也觀察到類似的現象:切除含布倫納氏腺腫瘤的患者,白血球數高於切除其他部位腫瘤的患者。
細菌管家,維護腸道菌群[color=rgba(0, 0, 0, 0.87)]進一步分析顯示,移除老鼠的布倫納氏腺,會清除小腸中長期租客——乳酸桿菌。
[color=rgba(0, 0, 0, 0.87)]在健康的胃腸道中,乳酸桿菌會刺激蛋白質的產生,這些蛋白質就像填縫劑一樣,將腸道內壁的細胞緊密結合,防止大部分腸道內容物進入血液,同時允許某些營養素進入。但當乳酸桿菌消失時,腸道內壁的縫隙就會使不應該進入血液的東西容易進入。免疫系統因而攻擊這些外來分子,導致沒有布倫納氏腺的老鼠出現發炎和疾病。
壓力大,拉肚子,心情不好,腸腦健康的惡性循環![color=rgba(0, 0, 0, 0.87)]研究人員接著檢查了腺體的神經元。他們發現,這些神經元連接到迷走神經,這些神經直接通到大腦的杏仁核,參與情緒和壓力反應。這就是腸道和大腦之間的通信渠道。
[color=rgba(0, 0, 0, 0.87)]將擁有完整布倫納氏腺的老鼠置於慢性壓力下,會產生與移除腺體相同的結果:乳酸桿菌數量下降,腸道發炎的症狀惡化,表明壓力有關閉布倫納氏腺的能力。
[color=rgba(0, 0, 0, 0.87)]愛爾蘭科克大學神經科學家克萊恩(John Cryan)譽為「技術上的傑作」。因為大多數關於腸腦連結的研究都聚焦在細菌如何影響大腦,因此這類「由上而下」探討大腦如何控制細菌的研究,是拼圖中非常酷的一塊。
[color=rgba(0, 0, 0, 0.87)]這項研究已於8月8日發表於《細胞》(Cell),對治療壓力引發的IBD相關疾病都能提供一些啟發。德亞拉烏對這些腺體對於早期生命正常發育和免疫功能的重要性感到興奮,研究團隊目前正在研究嬰兒是否會因為從母乳中獲得乳酸桿菌,受到母親的慢性壓力影響。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2.file-static.com/) | Powered by Discuz! |